我和石頭有個約會
——記三峽奇石收藏家劉洪進

千年等一回
是誰悄然留下的畫卷?或書漫山紅葉明艷如火,染盡秋色;或寫百舸爭流揚帆萬里,氣勢恢宏,時而疏狂寫意,時而工筆勾勒,一千年才鋪出一個底兒,再一千年描就一個輪廓--------千年復千年,才畫就如今的模樣,然后他把這奇絕的畫卷留在時間的洪荒里,讓它們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有緣人,等待著一次千年的邂逅……
一個普通的周末,劉洪進又一次背上他那已顯破舊襤褸的簡易旅行包,扛上鋼釬,邀個好友,滿懷期盼,開車出發了。此行的目的地是宜昌市遠安縣西河。這里,對于劉洪進及其好友江和平來說還是一塊處女地。車在鄉間公路上飛馳著,綠色撲面而來,漲滿眼簾?諝庵袕浡f稼地的特有清香,甜美而安靜。想到可能的“艷遇”,兩人就像熱戀中的小伙趕赴約會一樣有些急不可耐起來。
可是當車開到夷陵區分鄉時,一輛客運中巴忽然失控般攔腰沖來,一下將他們的小車撞到坎邊。兩人好不容易從車廂里爬出來,渾身都嚇出了凌凌的冷汗。江和平臉上劃出了一道血口子,小車也光榮負傷,側門凹下一個大窩,但這意外的趔趄并沒有嚇跑他們的勃勃興致,反而越發高漲起來。好不容易處理完事故,從警局出來,已是日上中天,艷陽高照,他們興沖沖攔下一輛拉磷礦的大車,仍然不依不饒朝西河奔去。
一到西河,剛跳下車,他們就擄起衣袖,卷起褲腿,開始細細地尋尋覓覓。
7月的烈日如流火,石頭被曬得白晃晃的刺眼,熱浪一襲襲卷得人都要窒息。而劉洪進卻全神貫注地審視著腳下。不停用鋼釬這兒撬撬那兒杵杵,沉浸于一種忘我的境界里,早已忘了烈日炙烤,汗下如瀑。
“快看,泰坦尼克號!”,劉洪進一聲驚喜的叫聲,江和平聞聲湊過來一看,一塊乳白色船形石赫然呈現在眼前,奇妙的是船沿邊還有幾道深刻的條狀溝渠,如船頭翻飛的浪痕。“好石頭”江和平嘖嘖稱奇。劉洪進寶貝似的將石頭慢慢掀起,仔細端詳一番,然后才小心翼翼抬到岸邊草叢中,繼續低頭尋覓。不久,一堆亂石邊,劉洪進又發現了一塊黑白相間的水波紋奇石,仿佛長江滾滾奔涌,奏成一曲豪氣沖天的高歌,這種石被稱為“流紋”石,正是西河特產。劉洪進給它取了一個愛稱“三峽水歌”。
也不知走了多久,腳下的石頭開始逐漸模糊起來,兩人依然戀戀不舍,繼續蹣跚前行,直到終于什么也看不見了才抬起頭來,看看表,已是晚上九點多鐘了,才知道兩人已沿河走了六個小時,疲備和著饑餓一起襲來。四周黑漆漆一片,方園幾里荒蕪人煙,兩人摸著黑,一邊一腳深一腳淺地往回走,一邊為今晚能否找到落腳的地方犯愁。終于走上了公路,好不容易盼到一輛車經過,兩人拼命揮手,但車非但沒停,反而加速沒命地從他們身邊開過去。希望一次次落空,夜越來越深,兩人越來越煩躁。為啥就沒有人學雷鋒呢?兩人面面相覷,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是手上的鋼釬在作怪,人家以為他們要打劫呢?
晚上10點多鐘,終于有一輛車在他們面前停下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兩人在茍家埡歇了一夜,第二天,找了一輛農用車,將前一天辛苦尋得的寶貝一一搬上車拖了回來。
一千年一次的懈逅,只等一個有心有緣人。正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想說愛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起初,你只是你,于千千萬萬人之中,我只是我,于千千萬萬石之中。相遇后,我成為你的畫,你的詩,你的故事,你的寶貝,而你,成為我的一生的知己。
三峽石最早進入劉洪進視線是在1996年,宜昌舉辦了首屆三峽奇石展,作為宜昌日報記者的劉洪進負責采訪這一活動。那些惟妙惟肖的石頭讓劉洪進眼睛著實一亮,原來石頭中也有如此的藝術品。贊嘆歸贊嘆,藏石在劉洪進眼里還是件挺遙遠的事。
1999年,劉洪進又被時任宜昌市委宣傳部長的文成國派去采訪長陽清江移民呂宗林靠賣奇石致富的事跡。與奇石的二度相逢后,劉洪進依然石趣不高。
直到2000年,劉洪進成為宜昌日報三峽旅游版主編。為了辦好報紙,劉洪進拜訪了宜昌許多藝術界知名人士,奇怪的是幾乎在每一家,他都會看到若干塊楞頭楞腦的石頭擺在主人家的展柜上,而主人一提起自家石頭無不津津樂道,滔滔不絕地向他介紹起石頭的品名,畫面的內容。
就這樣,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劉洪進對石頭日久生情。藏石悄悄地成為劉洪進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每個周末,劉洪進都會雷打不動,扛上鋼釬,游走在宜昌大大小小的水道旁,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清江、響石河、招徠河、丹水、九灣溪、雪山河到宜都市的九道河,碳木溝,從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干溝河、漁洋河、灣潭河到興山縣的香溪,秭歸縣的童莊河、楊林河到夷陵區的黃柏河,無不留下他的足跡。為覓石蹤,他幾乎將宜昌的河渠溝壑走了個遍。有一次,一個石友從一本小冊子上發現了一位老師描寫宜都市潘家灣鄉炭木溝石頭“漆黑如炭”,立刻告訴了劉洪進,劉洪進如獲至寶,欣喜萬分,因為到目前為止,宜昌尚未發現漆黑如炭的玄石。兩人迅速邀約周末探寶。
炭木溝是個荒無人煙的偏僻溝壑,溝里荊棘鎖道,羊都走不過去,更別說人了。他們只好雇請了一位當地農民作向導,拿著鐮刀劈荊斬棘,開道行進。艱難行進10多公里來到谷底,他們傻了眼,失望迎面襲來,這里的石頭全是灰色巖石,一點也不是他們想象中的漆黑玄石。20多公里荊棘路,回到山上,身上的衣服、皮膚已被荊棘拉剌得“破綻百出”。
如果說下溝渠已是萬難重重,那么比起下深洞還是大巫見小巫。2001年春的一天,劉洪進來到清江榨洞,這里正在興建旅游景點——女神寨,為了考察洞穴,同時尋找奇石,劉洪進與幾個農民在沒有任何道路和光線的情況下,僅靠手中的數根蠟燭深入洞中數公里,洞中行走險象環生,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探個明白,劉洪進沒有膽怯,硬著頭皮堅持考察到底,在洞中他驚喜地發現了雪白色鐘乳石和梅花樣的奇石,但洞中僅行走就是手腳并用,根本無法搬運物品,更何況石頭了,這些精美的石頭只能讓它永遠留在洞穴深處了。劉洪進遺憾之余卻又別有一種甜蜜在心頭,藏石天地間不更是一種疏狂自在么?
只因為想說愛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氣。
最浪漫的事
論起石頭道行來,劉洪進只能算個晚輩,但劉洪進的那分執著與投入很快使他成為三峽藏石界的一面旗幟。且不說他短短數年的功夫,就收藏奇石300多種5000多件(其中三峽雨花石3000多件),有300余件奇石作品在各種報紙、雜志、網站上發表。單單說在他主持宜昌日報三峽旅游上開辟的奇石估價欄目,就在宜昌刮起了一陣藏石颶風。
2001年前,宜昌藏石者不到兩百人,且主要是一些文化藝術界人士,奇石作為天然的藝術品并不為廣大老百姓所接受。同樣是藝術品,為什么畫家一幅畫就可以賣到成千上萬,而石頭僅僅因為是佚名作品就賤了?劉洪進憑著自己對奇石的獨特認識,首次在報紙上對單件藏石進行估價,他參照奇石在世界發達國家銷售情況,按品相好壞評估,成為三峽第一個民間估價師。每塊奇石動輒萬元,幾十萬元,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三峽奇石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同時,在藏石界也掀起了嘩然大波,褒貶不一,議論紛揚。一些經營戶對估價提出抗議,因為過去他們從農民那兒收購石頭,每塊奇石頭僅幾元錢,最多十幾塊錢,如今卻漲到了幾十元,幾百元,甚至數千元上萬元。一些農民則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聲,來自河道附近的農民,更因此找到了新的謀生致富門路,長陽一些售賣奇石的農民稱劉洪進是他們的“大恩人”。
正是劉洪進賦予了奇石的價值概念,使許多老百姓在這奇石經濟的吸引下,也開始涉足藏石。不久宜昌便涌起一股藏石熱,不到3年,藏石戶就多達兩萬多戶,僅藏石在四十枚以上的大戶就有2000多戶,三峽奇石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凡經劉洪進認可的奇石更是身價倍增,經過他估價的奇石大多賣出了好價錢。
劉洪進不僅在宜昌刮起了一股三峽奇石風,又打開窗戶,讓這些風吹向全國、全世界。他一邊藏石,一邊研究,一邊撰文,只要哪兒有好奇石,他就不遺余力,上門給人家拍照片。四年多時間,他在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海外版、收藏雜志、花木盆景雜志、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楚天都市報、宜昌日報等全國數十家媒體發表奇石新聞、圖片、通訊、小論文600余篇,向世人宣傳三峽奇石的魅力。其中《三峽奇石價值評估十看》、《三峽奇石魅力無窮》、《打磨拋光,三峽奇石“璞”變“玉”》、《賞石,宜昌新時尚》等文章還被港澳等多家媒介多次轉載。他所宣傳的“三峽奇石王”李發軍,“萬枚奇石萬頭豬”呂宗林,“石瘋子”石文雙,“奇石新品發現人”張元林,“投資百萬建家庭奇石館”的胡波,“三奇”人物汪元海,“深山奇石王”李德佳,“清江奇石翁”楊遠壽,“石頭夫妻”范波、何秋云,農民進城辦奇石館的楊長松,建奇石賓館的李正倫,下崗工作辦石館的蔣宏武等一批奇石人物為公眾所熟悉,人們稱劉洪進為“奇石記者”,并贈給他“劉石頭”、“劉發現”一批雅號。
只要一提起藏石之趣,劉洪進就滔滔不絕,他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果你是個藝術家,入眼的就是一幅畫,雖然佚名,但有些圖案和筆觸連最出色的畫家也不見得能畫出來;如果你是個商人,它就是掙錢的工具,撿一塊好奇石,無異于買中了頭彩,價值連城;如果你是個收藏家,你可以看到它身上乘載的歲月之歌,久遠悠長,且世間絕無僅有;如果你什么也不是,那么周末為覓芳蹤,溯洄從之,求石也可鍛煉身體,愉悅心身,讓你忘情山水,陶然自得------”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不僅印有奇石圖片,還印有“以石為友,心曠神怡;以石為師,心靈神慧”的感語,以表明他對奇石的情感或評價。
再敘藏石之樂,劉洪進概括有三:一是在尋尋覓覓終相見的發現之中;二是在磨磨琢琢芳容始現,擺上家中展柜的獨賞之中;三是在參加各種展覽、藏石賽獲得好成績的眾樂之中,和自己的孩子出去比賽得了獎是一個道理。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勞者以歡樂,如果你懂得它的珍貴啊,山高路遠也能找到它……”
劉洪進無疑是勇敢者、智慧者、加勤勞者,所以我們相信不管山多高路多遠,最美的石頭總在等著與他相逢。
與石頭一起慢慢變老,是他最浪漫的事。
原載《中國觀賞石協會網》
(作者:翟雪蓮)作者單位:宜昌市東山大道119號《地方新聞選刊》
(責任編輯:官網總編)